医学 ·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第三章: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1.血液:血细胞和血浆。血浆蛋白可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类。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三类。各类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运输、缓冲、参与机体免疫、参与血液凝固及纤溶、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正常人血浆的PH:7.35-7.45

2.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二.血细胞生理

1.红细胞

4.5-5.5 Hb 120-160  3.5-5.0 Hb 110-150

生理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缓冲体内的酸碱物质。

生成原料:蛋白质、铁

促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叶酸

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严重的肾脏疾患的患者易出现贫血。

血沉的增加是由红细胞叠连形成,而这种叠连和红细胞本身没有关系,主要是和血浆的成分有关,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2.白细胞:成人4.0-10.0

分类: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功能:

中性粒细胞:吞噬。急性感染时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和肥大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3.血小板:成人100-300 当减少到50以下时,可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00时,有血栓形成。

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生理作用:参与止血、促进凝血、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三.生理性止血

1.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实质: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血清和血浆的本质区别:血清无纤维蛋白原。

2.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由于因子X的激活有2种途径,因而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机体组织损伤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作用互相促进的结果。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同。

内源性:因子12;凝血因子全血浆中;参与的凝血酶多;慢。

外源性:因子3;凝血因子在组织和血浆中;参与的凝血酶少;快。

肝素的作用:增强抗凝蛋白质的抗凝活性。

凝血因子的特点:

①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②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③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④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且需Vit 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或Vit 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

⑤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四.血型与输血原则

1.血型:是指红细胞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其实质是糖蛋白和糖脂。

2.ABO血型和Rh血型抗体本质的区别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

Rh血型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要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3.输血原则:首先必须鉴定血型;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次侧: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

主侧: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

两侧均无凝集反应:可以输血;

主侧凝集,不管次侧是否凝集:绝对不可以输血;

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可少量缓慢输血。

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Rh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