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知识点归纳-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
心率:60-100次/分,平均75次/分,心动周期0.8S.
心率和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动周期和心率成反比,心率增加,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2.心脏泵血的过程
心脏泵血:
①射血与充盈血过程(以心室为例)可以分为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
心室收缩是射血的动力;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是充盈的主要动力。
②特点:
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收缩和舒张是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比左心室的小得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的1/6;
④左右搏出血量相等;
⑤心动周期中,
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
左心室内压最高是快速射血期。
心率加快时主要缩短的是舒张期,舒张期缩短到一定程度会使心搏出量下降。
3.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每搏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正常人70ML.
射血分数: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人约55-60%。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健康成人男性静息下约为5L/min.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⑴前负荷对博出量的影响: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期末容积,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博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博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
⑵后负荷对博出量的影响: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博输出量减少。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⑶心肌收缩能力对博出量的影响: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博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⑷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40-80次/分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分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博出量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心率低于40次/分,也使心输出量减少。
5.心音:
第一心音:房室瓣关闭,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第二心音:动脉瓣关闭,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二.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1.心肌细胞的分类:
按功能分为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和自律细胞(窦房结和浦肯野)。
2.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工作细胞的生物电:0.1.2.3.4期。有2期平台期
窦房结细胞的生物电:0.3.4期。本质特征:4期自动去极化(除极)。
3.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⑴自律性:
①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博细胞,是正常的起博点;
②窦房结细胞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驱动压抑(以前者为主)两种机制控制潜在起博点;
③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即Na+、Ca2+内流超过K+外流衰减的速度,同时还受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的影响。
⑵传导性:
①主要传导途径为: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交界 房室束左右束支 蒲肯野氏纤维 心室肌;
②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形成房-室延搁,使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以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
③传导速度最快的是心室内浦肯野纤维,保证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动,产生较好的射血效果。
⑶兴奋性:
①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
②影响兴奋性的因素:Na+通道的状态、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
③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后,受到人工的或潜在起博点的异常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由于期前兴奋有自己的不应期,因此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⑷收缩性:
- 心肌收缩强度与细胞外Ca2+内流量成正比。
- 全或无式收缩
- 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保证心急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
4.心电图:记录心肌电变化,而不是机械变化。
P波:反映左右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变化。
T波:反映心室复极过程的电变化。
PR间期: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心房去极化开始到心室去极化开始的时间。
QT间期:从QRS波起点到T 波终点的时程。
ST段: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
三、血管生理
1.动脉血压:收缩压100-120,舒张压60-80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正常值100
动脉血压的形成:
⑴前提条件:血流充盈;
⑵基本因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⑶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影响因素:
①每博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②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③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2.静脉血压及静脉回心血量
⑴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它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力量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平衡关系。中心静脉压升高多见于输液过多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⑵静脉回心血量及影响因素:
①静脉回流的动力是静脉两端的压力差,即外周静脉压于中心静脉压之差,压力差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力,但也受呼吸运动、体位肌肉收缩等的影响;②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
③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
④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3.微循环: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微循环的主要途径有3条:①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②直捷通路;③动-静脉短路。
⑴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促使组织液生成的力量: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促使组织液回流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有效率过压是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的动力。
有效率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⑵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淋巴回流。
4.淋巴回流:
生理意义:回收蛋白质(最重要)、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平衡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结的防御、屏障作用。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心血管反射: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
⑴降压反射:负反馈
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②有效调节范围:60-180,70-150时最敏感。
⑵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加快呼吸
2.体液调节:
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⑵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①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②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③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④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⑤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⑶心钠素①心博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②引起肾脏排水、排钠增多;③抑制肾素、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释放;
⑷局部体液调节因素。
五.器官循环
冠脉血流的特点:安静状态下,中等体重的人,总冠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左心室单位克重心肌组织的血流量大于右心室。脑循环的特点:脑循环中脑血管舒张收缩程度受到相当的限制,血流量变化较其他器官为小;具有血-脑屏障。心肌的血液供应主要在心脏活动的舒张期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