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标本采集、处理
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标本种类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标本主要用血液、尿液和脑脊液作标本,其他体液如胸腹腔积液、精液和各种分泌液等也常用作标本,但使用最多的是血液标本。正确地收集、运送和保存标本是临床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不恰当的标本收集与保存,不注意影响标本成分变化的各种因素,往往是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的主要因素,且又不易被发现,因而必须加以重视。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注意事项
(一)血标本的类型和选择
血标本可分为全血、血浆、血清、细胞四类。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其他成分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re aminotransferase,AST)、葡萄糖(g1ucose,Glu)、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总胆红素(total bilimbin,TB)、尿素(urea)、钙等无明显差异,如清蛋白(albumin,Alb)、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钠、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尿酸(uric acid,UA)等有统计学意义而无临床意义。全血与血浆中含水量不同,分别约为81%和93%,一些水溶性较大的物质如葡萄糖和尿素等,用全血测定会比血浆低,当细胞压积升高时,这种差别会更大。
(二)血标本的采集方法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标本可从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采取;应用最多的是静脉采血。动脉采血主要用于血气分析。毛细血管也可用作一般生物化学分析,但因采血量少,多用于高灵敏的分析方法和微量分析仪器,目前国内应用较少。采血前必须要认真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
采血的器材和操作步骤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手续,采血针头要锐利无倒钩。
静脉采血的部位,成人多用肘前静脉,肥胖者也可用腕背静脉;幼婴儿常用颈静脉;采血后待血凝固、血清析出即可分离血清。在夏季血清析出很快,宜在血凝后半小时内分离血清,以减少细胞内外成分的变动;冬季血块收缩较慢,应将血液置于37℃中促使血清析出。
动脉采血需要有相当的技巧。成人可从桡动脉、肱动脉或股动脉采血,大多用股动脉;新生儿一般通过插入脐动脉的导管采脐动脉血。在测定血液pH及气体时,要求以密闭手续采血,尽量避免血液与空气接触,并尽快送检。
毛细血管采血,成人多用手指或耳垂;婴幼儿多用大趾或足跟部;烫、烧伤病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皮肤完整的突出肢体末端,穿刺部位应无炎症或水肿,其针刺深度一般<2.5mm;常用毛细玻管或聚乙烯管收集。
(三)标本的条码与识别
条码(bar code)技术是借助计算机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高效、可靠、低成本自动识别和输人数据、信息的技术。在生物化学分析仪上将条码技术与中文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通过分析仪上的条码扫描器(bar code scanner),识读标本架和标本管上的条码,实现了标本号、检测项目等信息的自动识别和分析仪与中文计算机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从而实现了从进样到获得结果的全程自动化。
该系统的工作过程为:首先在中文电脑上编制不同的实验组合,然后根据临床检测的需要,在不干胶纸上打印不同组合的条码。每组条码由两联组成,正联为条码联,采用39(一种条码制,也称九取三码),形成由不同宽度的条和空组成的条码图形,条码下有10个阿拉伯数字,第1~3位表示标本号,第4~5位表示组合号,第6位表示标本类型,第7~8位表示月份,第9~10位表示日期;副联上有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标本号(与正联相同),汉字表示组合名称;将条码正联纵向贴在标本管上,副联则贴在相应的检验单上;如果检验科的生物化学分析仪与全院的计算机联网,临床科即可在自己的电脑上打印条码,将其贴在标本管上送检,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即可直接离心上机测试,工作程序将更为简化,临床也可以更快地在自己的电脑上获得所需的测定结果。
(四)影响血标本成分变化的因素
影响血标本成分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生理、饮食、药物、溶血和储存等诸因素的影响。
1. 患者的准备及生物学变异
在分析前质量管理过程中,患者的准备及生物学变异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影响生理性变异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采血时间、季节、海拔高度、妊娠、月经周期和生活方式,以及患煮服用药物及其代谢等因素。这些是非检验人员所能控制的要素,它需要医师、护士、患者共同配合才能便临床样本完全反映患者的实际状态。
患者的准备 很多检验项目,如果患者准备不当,分析结果则无价值,甚至于造成临床上的混乱。因此,临床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有责任作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说明作该项检测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消除在抽血、腰椎穿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及骨髓穿刺时的恐惧和紧张;尽量争取患者的协助,特别是由患者自己留取样本时(如中段尿、24 h尿样本、痰样本等),要告之留取方法,以及怎样保证采得高质量样本。
(1)患者状态 原则上患者应在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样本,特别是血液样本。但由于患者对采集样本的恐惧、紧张,有时造成样本采集的失败。患者处于激动、兴奋、恐惧状态时,可使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运动后,由于能量消耗、体液丢失、剧烈呼吸,可造成许多检测结果的变化,如ALT、AST、LDH、CK等一时升高,还可引起血中钾、钠、钙、清蛋白、血糖等成分的变化。
(2)患者饮食 进食后一定时间内可使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由于人们饮食的多样性,生理功能又不完全相同,控制这一因素的较好办法是空腹采血(空腹12h左右),最好于清晨空腹采血。许多参考区间是以空腹血液测定值为基础的。空腹采血是防止饮食的影响,但并非空腹时间越长越好,延长空腹时间,患者处于饥饿状态过久,会使血糖、蛋白质降低,胆红素可能升高。
(3)药物影响 药物对患者的某些检验项目的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首先是对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影响,如某些甲状腺素类制剂是治疗黏液性水肿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药物,但它们也能促进糖的吸收,增加糖元分解及糖异生作用,还可加速胆固醇转变为胆酸由粪便排出,因而造成血糖增高和胆固醇降低;其次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有些药物对造血功能,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引起有关指标的变化;另外,对测定方法产生影响,如有的药物有颜色,会影响比色。有的药物参与化学反应,如抗坏血酸具还原性,对利用氧化还原法的测定就带来一定影响。还有的药物可抑制酶的活性,造成酶活性测定结果的降低。
2. 样本采集、运送和保存
在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中,样本采集、运送和保存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样本不符合要求,检验仪器再先进,技术再好,测得再准确,其结果也是错误的。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相应的原则,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提高检出率。
(1)样本采集的方式 样本采集时间、样本的代表性、体位及采血部位、压脉带、输液、运动、抗凝剂、溶血、污染等对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样本的处理和运送
由于分离血清、血浆或细胞的过程会引入变异,存在于细胞内的分析物需要从血液中快速分离。对于血清(浆)样本,在全血采取后应尽快自然地使血清(浆)从与血细胞接触的全血中分离出来。一般应于采血后2 h内分离出血清或血浆,以防止血细胞内外多种成分发生变化,如血糖测定需要及时分离血清,防止细胞作用使糖发生酵解;电解质测定时,防止K+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血清样本离心前一般要先自行凝集,所等的时间包括凝血和血块收缩时间,通常这个过程大致要30 min,加促凝剂时凝集可加快,切勿用竹签剥离凝血块,因人为剥离会诱导溶血。
样本的运送和接收 原则上,样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最好暂放冰箱保存。如果运送距离较远,特别是因分析物稳定性有影响,必要时可于采血现场分离出血清或血浆后再送往实验室。
(3)溶血和储存的影响
待测物在红细胞内的浓度高于血浆时,溶血可使测定结果偏高,有些物质如LDH、ACP、AST、K+等在红细胞内的浓度比血浆高22~160倍,轻微溶血都对结果影响很大;血红蛋白可干扰胆固醇的酶法测定,抑制胆红素的重氮反应等;溶血也干扰某些光谱分析。因此,应尽量避免溶血。防止溶血的办法是:①抽血器和容器必须干燥洁净,尽量使用一次性抽血器(注射器);②不用或短时间使用止血带;③抽血后取下针头再将血液沿容器壁徐徐注入容器内;④若用血浆应轻轻倒转容器与抗凝剂混匀,切勿用力振摇。
(4)样本保存
采血后应尽快地将血清(浆)与血细胞分离开,一般不应超过2小时,并及时测定,必要时可置冰箱保存。血清中多数代谢物和酶在室温下6小时,或4℃加塞存放24小时,无明显变化。因分析不能立即进行或分析后需要重新检测,样本必须进行预处理或以适当方式保存,才能降低由于存放时间而带来的测定误差。保存中应注意闭光及隔绝空气,保存期限视样本的种类及检验目的的不同而定。分为短期保存和长期保存。
(5)保证样本质量的基本措施
①实验室对各类样本采集的要求应有明确规定,建立“样本采集、运送、接受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检测项目名称;采集何种样本;采集最佳时间;样本采集量;是否抗凝,用何种抗凝剂,抗凝剂的用量;保存方法及送检时间;其他注意事项等。上述制度或程序除了全体检验人员应知晓外,还应以明确的方式告知临床。
②检验医师(检验人员)首先应对分析前阶段影响检验质量的诸要素要十分熟悉,例如采血时间、饮食、药物、溶血等的影响及各种样本采集的要求应作为应知应会的内容来学习,定期向全院医护人员讲解样本采集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提高这方面的知识和普及。
③检验科应建立严格的样本验收制度和不合格样本的拒收制度 检验科有专人接收样本,并按要求验收,其程序和内容是:首先查对检测申请单所填项目和样本是否相符;其次检查样本的量和外观质量。外观质量包括有无溶血、血清有无乳糜状、抗凝血中有无凝块、容器有无破裂等;核实样本采集及送检之间时间的间隔,必要时了解样本采集后保存方法。对符合要求的样本,接收后立即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有权拒收,但应说明原因并及时通知临床。
④统一供给采集样本的用具、容器及试剂(抗凝剂、防腐剂等),并保证在保质期内使用。有条件的单位应采用真空采血系统,规范临床样本的采集。
⑤落实责任制对保证采集样本的质量非常重要,应制定有关人员(医师、护士、检验人员、护理员等)的责任制。
三、其他标本的采集与管理
除血液标本外,其他体液标本也常用于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常用的几种其他体液,其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见表。
四、生物安全知识介绍
由于临床实验室的特殊环境通常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物污染,包括对实验室内工作人员的感染和周围环境的感染,而这些获得性感染主要是由处理感染性物质时的操作不当造成的。因此,加强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了解实验室生物感染方面的知识,防止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和防止感染因子的外泄,采取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和掌握正确的实验室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 临床实验室的主要危害源
(1)生物危害源 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在实验时(室),由于实验人员处理大量病原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感染,这些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2)化学危害源 化学药品引起的危害。
(3)物理危害源 临床实验室中物理源危害主要来自火、电、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激光光源照射以及噪声。
(二)安全操作规范
(1)安全管理制度
(2)安全操作规程
(3)安全培训
实验室负责人应保证对实验室所有相关人员包括运输和清洁员工等工作人员安全培训计划的实施。安全培训计划内容至少还应包括消防和预备状态、化学和放射安全、生物危险和传染预防。实验室应保证全体人员接受过急救培训。应提供相应防护用品及程序以减少潜在传染性材料、化学品或有害物质的危害。还应有应急预案,必要时,还应配备与实验
室内可能遇到的危险有关的紧急医学处理措施和急救箱,并附有救治指南。
(三)废弃物处理
医疗废弃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废弃物处理的首要原则是所有感染性材料必须在实验室内清除污染,一般采用化学消毒和高压消毒等方式。所有不再需要的样本、培养物和其他生物性材料应弃置于专门设计的、专用的和有标记的用于处置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内,生物废弃物容器的充满量不能超过其设计容量。
有害气体、气溶胶、污水、废液(包括放射性废液)应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要求。以上所有废弃物容器的颜色和危害标志均应符合通用标准。废弃物的清运及交接均应严格的记录,记录应妥善保存。
(五)污染处理办法
1.化学污染
(1) 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2) 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3) 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2.针刺伤
(1)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2) 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3) 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 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3. 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1)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 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 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4. 标本污染
(1) 棉质工作服、衣物有明显污染时,可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或84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2) 各种表面若被明显污染,用吸水纸覆盖污染处,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或84消毒液撒于吸水纸周边,然后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钟,再用清水擦除,若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
(3) 仪器污染应考虑消毒方法对仪器的损伤,和对检测项目的影响,选用适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