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知识点归纳-第八章:肾脏的排泄
尿生成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一.肾的功能解剖和血液循环特征
1.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肾脏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生成尿液、分泌肾素。
近髓肾单位:参与尿液浓缩。
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可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
2.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
⑴两侧肾血流量十分丰富,占心输出量的1/5~1/4,其中90%以上分布在皮质;⑵肾脏血液经两次毛细血管分支后才汇合成静脉,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是滤过血液的重要结构,而球后毛细血管内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2.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3.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价
①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人约为125ML/分。
②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正常成人约为19%,表示流过肾脏的血液有1/5由肾小球滤入囊腔。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①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②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滤过的结构基础;
③肾血浆流量: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1.近球小管的转运功能:
近球小管是重吸收的关键部位:Na、Cl和水的重吸收;HCO3-重吸收和H+的分泌;K+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
2.水的重吸收主要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Na、K的转运主要受醛固酮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中谷氨酰胺脱氨生成NH3。
四、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外髓部高渗梯度是由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与尿素和NaCL的重吸收有关
五、尿生成的调节
1.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浓度的影响、球管平衡等
渗透性利尿: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如甘露醇。
2.神经和体液调节:
①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②抗利尿激素ADH:又称血管升压素,是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ADH的分泌主要受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动脉血压的调节。水利尿:大量饮清水,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ADH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保钠排钾
六、血浆清除率
清除率:两肾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测定清除率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率过滤、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七、尿的排放
1.尿量:正常成人1000-2000ML/昼夜,平均1500,>2500多尿,100-500之间少尿,<100无尿。PH:5.0-7.0,最大变动范围为4.5-8.0
2.排尿反射:正反馈
尿储留:初级中枢或排尿中枢反射通路损伤时,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
尿失禁: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主观意识不能控制排尿。见于高位截瘫患者。
尿频:膀胱炎症或结石刺激,引起尿失禁或排尿次数增多。